周期罗盘定位:我们正站在复苏与过热的十字路口
2023年全球资本市场呈现诡异的分裂图景:纳斯达克指数创历史新高之际,伦铜价格却跌破8000美元关键支撑;中国新能源车销量暴涨60%,但光伏级多晶硅价格腰斩。这种看似矛盾的资产表现,实则是经济周期齿轮转动的必然结果。
通过交叉验证美林时钟模型与基钦库存周期,当前全球经济正处在典型的"主动补库存"阶段。美国制造业PMI连续三个月站上荣枯线,中国工业企业产成品存货同比增速触底反弹,德国IFO商业预期指数跃升至九个月高位,三大经济体同步释放的积极信号,印证着全球产业链正从被动去库存转向主动补库存。
但这次周期转换暗藏特殊变量——全球央行的货币政策工具箱已严重透支。美联储资产负债表仍高达7.8万亿美元,中国M2增速维持在12%高位,这使得传统周期模型的传导路径发生变异。当制造业PMI与十年期美债收益率出现20年来首次持续背离,意味着资产价格正在演绎"周期错位"的新剧本。
从资产轮动视角观察,当前市场呈现出"股债双杀、商品分化"的罕见格局。黄金突破2000美元昭示着滞胀魅影,原油价格却在需求担忧中持续阴跌。这种矛盾本质是不同周期模型的叠加共振:短周期看库存重建,中周期看产能置换,长周期看债务出清。当三大周期在2023年形成相位差,资产价格的波动率注定被几何级放大。
三年轮动路线图:商品与股指的跷跷板效应即将逆转
站在当前时点推演未来三年,资产轮动将经历三个关键转折:2023Q4商品筑底反弹→2024H2股指估值重构→2025Q3现金为王周期。这个过程中,不同资产类别将上演惊心动魄的攻防转换。
大宗商品的黎明躁动已现端倪。LME铜库存降至18年新低,全球锌矿供应缺口扩大至42万吨,农产品库存消费比逼近历史极值。当市场意识到新能源革命带来的结构性需求爆发(每辆电动车多用83公斤铜),叠加传统矿山资本开支不足的供给约束,2024年或将见证工业金属的史诗级行情。
但需警惕2025年美联储激进缩表可能引发的流动性冲击,这将成为商品牛市的达摩克利斯之剑。
股票市场正在酝酿风格巨变。当前科技股估值隐含的10%永续增长率,与全球GDP增速下台阶的现实形成尖锐矛盾。当周期股ROE在2024年Q2超越成长股(彭博预测差值将达5.8%),市场将开启残酷的估值体系重构。特别关注资源类企业的"戴维斯双击"机会:当铜价突破12000美元/吨,对应龙头矿企PE有望从12倍修复至25倍,形成股价翻倍空间。
这场资产轮动的终局之战将在2025年三季度见分晓。届时美债收益率曲线可能重现倒挂,中国CPI或将突破4%警戒线,现金类资产的配置价值将阶段性凸显。但真正的赢家属于那些在商品与股指间精准切换的"周期冲浪者"——当别人在流动性退潮时裸泳,他们早已带着超额收益转战下一个浪潮。